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宗教>古人的“照相机”:千年传拓技艺溯古融今

古人的“照相机”:千年传拓技艺溯古融今

2022-11-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未填 浏览数:0 当代影响力人物网手机版

核心提示:陈旭传拓作品《月是故乡明》。 高瑞峰 摄  中新网太原11月6日电 题:古人的照相机:千年传拓技艺溯古融今  作者 高瑞峰 屈丽霞  在自己的传拓作品《月是故乡明》前,陈旭陷入浓浓乡愁之中。石碹窑洞、木门半开,煤油灯的光,从门缝和窗户透出很像小时候住过的家。第一眼看到这处民居时,便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涌上心头

 古人的“照相机”:千年传拓技艺溯古融今
陈旭传拓作品《月是故乡明》。 高瑞峰 摄

  中新网太原11月6日电 题:古人的“照相机”:千年传拓技艺溯古融今

  作者 高瑞峰 屈丽霞

  在自己的传拓作品《月是故乡明》前,陈旭陷入浓浓乡愁之中。“石碹窑洞、木门半开,煤油灯的光,从门缝和窗户透出……很像小时候住过的家。第一眼看到这处民居时,便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涌上心头。”他说。

  6日,晋商文化研究学者陈旭传拓作品艺术展正在山西美术馆展出,百余件展出作品,涉及瓷器、青铜、甲骨文、中国金融、晋商文化、嵩山地质等多个系列。

陈旭传拓作品《鸿儒博商》。 高瑞峰 摄
陈旭传拓作品《鸿儒博商》。 高瑞峰 摄

  传拓是一门古老的技艺,有古人的“照相机”之誉,至今在考古、文博、古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朝梁虞和《论书表》有“拓书悉用薄纸”之语,《隋书·经籍志》有“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记载。历史上,许多流散文物、文献等,因传拓作品得以流传。

  1995年,陈旭与传拓结缘,师从古文字学家张颔学习传拓技艺。“在研究晋商实物遗存时,初次接触传拓,便沉迷其中,20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他说。

  展出作品《鸿儒博商》长12米高3米,由“守先王之道入孝出弟,借大人之事由义居仁”“长裕川茶庄”“朝议大夫”等一副副楹联、字号、牌匾构成。陈旭介绍,其画面创意来自于“一街两行”,以“一街两行”的繁华,体现晋商称雄商界500余年的辉煌。

  一幅传拓作品需要经过采集、制作、装裱等多个环节。其中,素材采集多在户外。为完成嵩山地质系列作品,近年,陈旭几乎每年都要前往嵩山。“嵩山距今已有36亿年历史,有‘父亲山’之称,要用传拓技艺,将嵩山岩石演变‘五世同堂’这一地质奇观呈现。”他说。

陈旭嵩山地质系列传拓作品之《山之脉》 高瑞峰 摄
陈旭嵩山地质系列传拓作品之《山之脉》。 高瑞峰 摄

  一件件传拓作品,留存下的是一段段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印记。展出作品中,有这样一幅“画卷”,车轮接着车轮,几道车辙绵延不绝。车轮,是陈旭收藏的晋商遗存;车辙,则是他拓于雁门关古道。“这滚滚车轮,见证着中华文明一路走来,走向富强。”陈旭感慨道。

  传拓技艺,不仅为物象留影,也为历史佐证,为文化传承。在陈旭看来,这门古老技艺,传承的同时,更需要发展创新。

传拓技艺,为物象留影,也为历史佐证,为文化传承。图为山西知名晋商文化研究学者陈旭传拓作品艺术展展品。 高瑞峰 摄
传拓技艺,为物象留影,也为历史佐证,为文化传承。图为山西知名晋商文化研究学者陈旭传拓作品艺术展展品。 高瑞峰 摄

  “我一直在探索,将平面拓、立体拓、软体拓、活体拓融为一体,让传拓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记录、展示、讲述、传承中华文化。”陈旭说,下一步,将创作500幅左右的云冈石窟系列作品,以传拓作品为载体,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完)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台湾大学生寻访“浙东唐诗之路” 沉浸式感受千古绝唱
阅读下文 >> 宣贯党的二十大,联学共建谱新篇——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塔元庄村委会和塔元庄爱国拥军基地开展专题宣讲座谈会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二、因本站系公益网站,旨在传播正能量,没有商业合作,所以经费有限,无力向广大作者支付稿费,在此深表歉意,亦请大家谅解,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编辑微信号:cnmy2021),谢谢您的合作!


本文地址:http://news.media123.cn/news/1/2340.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当代影响力人物网手机版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蚂蚁全媒体中心

(c)2021 News.media123.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6886595 工信部ICP备案号:闽ICP备2022010152号-9 闽公网安备 35010302000721号